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现代文题]

《鹿的穷途》阅读题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4分)
  鹿的穷途王开岭①曾经,《齐鲁晚报》以《行人疯狂追杀野鹿》为题披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目击者称——一头从刘公岛“偷渡”出境的野生梅花鹿在威海市郊登陆后,竟招来行人追杀。于是,光天化日下,一场索命与逃亡的马拉松开始了:野鹿沿公路狂奔,越过2米高的围墙,
  躲进一所小学里,众人紧跟跳入;小学校长欲打110报警,疯狂的逐鹿者夺过电话叫嚣,“抓住杀了,鹿血,鹿肉都值钱,能卖两万块!”并警告“少管闲事”。后来,鹿被堵在了一间乒乓球室,警方赶到后,场面仍无法控制,仍有人高吼“野鹿谁捡归谁!”情势危急,警方只好与刘公岛林业部门联系,直到鹿主赶来,事态才稍有缓和。由于天色已晚,轮渡停航,有关人员决定让鹿在学校暂避一宿。深夜,竟还有垂涎者在校外遛达,一副伺机抢鹿的架式……
  ②捏着这份报纸,我体味到一股冷,一股惊悚的饕餮之冷。不仅是对蒙昧的寒心,更有对人性和同类的陌生、对文明的迟疑与迷茫。有时,你不免疑虑:除了遮体的兽皮换成了化纤织物,人到底进化了多少?
  ③想起了人的遭遇。
  ④有时候,一头鹿的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类人的命运。“人——鹿”背后,隐匿的是“人
  ——人”的关系。既然以此待鹿,怎能保证不以同样方式对同类下手呢?那些研制细菌战的人,不就把为人准备的东西先喂给了动物吗?那些窥视藏羚羊的枪口,不也毫不犹豫瞄准了环保志愿者吗?
  ⑤眼前,浮现出两幅情景——
  ⑥一是歹徒行凶或英雄落难时,那黑压压一望无际的看客丛林。一是“文革”批斗会上,群情激昂、纷纷冲上台集体施暴甚至当众杀人的表演。诸如广西武宣县的食人案,据
  《武宣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件》记载:“文革”中该县有一百几十人遭食;有学生批斗老师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炉灶,将之脔割烹煮。1968年6月18日,武宣中学教师吴树芳被批斗致死,其肝被烘烤药用……(见王毅《“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
  ⑦两幅情景,表面上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其实,冷漠与狂暴、怯懦与凶残,畏缩与嗜血、优柔与决绝、被虐与施虐……这些人性的两面,实乃一脉相承、同根同源,转化起来也一蹴而就,并无障碍。
  ⑧尤须注意的是,逐鹿者不仅是人,更是人群。上述的鹿和“文革”遇难者,其最大杀手即这种“集群”效应。法国人古·勒庞有本研究群众心理学的名著:《乌合之众》。他指出:群体氛围下,人的心理比平时更有武断、粗暴、专横的倾向,更易滋生犯罪和极端行为;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契约,在狂热的群体中往往失效。
  ⑨群体掩护下的施暴,在欧洲异教冲突、法国大革命、德国“水晶之夜”、义和团运动、南京大屠杀、中国“文革”、波黑内战、科索沃纷争、印尼骚乱中已屡见不鲜。
  ⑩群恶群暴的因子,不会随伤疤和光阴一起消逝。它会像灰尘、蟑螂一样耐心地潜伏
  下来,趴在生活的旮旯里、皱褶里,寄生在人体的毛囊中,默默繁殖、变异,它时刻准备着,伺机掀起新的暴动……
  ⑪伏契克临终告诫: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啊。
  (选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详尽地叙写了“行人追杀野鹿”的事件,旨在用细节表现人类的随性而为,激发读
  者共鸣,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作者认为,群体掩护下的施暴行为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普遍存在着,伴随着人
  类发展的历史,还会伺机再次出现。
  C.文章由“行人追杀野鹿”事件谈到人类自相残杀的事件,并深入剖析了人类产生群体暴行的原因:人类的蒙昧原始以及“集群”效应。
  D.第⑩段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群恶群暴思想比作灰尘和蟑螂,形象地表现了其肮脏、卑劣、普遍以及顽固的特点。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有较深的文化意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用“鹿的穷途”作为标题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7.AC
  8.①比喻。②把看客比作丛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看到同类被残害时的冷漠、怯懦。
  ③揭示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人性之恶,冷漠怯懦和狂暴凶残都是施暴的真凶。9.①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以“行人追杀野鹿”事件引入,接着分析产生暴行的原因,然后分析此次事件表现出的“群集”效应,让文章的议论结构更严谨。②内容上,点明文章主要内容:关于“行人追杀野鹿”引发的议论;同时揭示人类可能像鹿一样被施暴而走向穷途,引起人们对自身群体暴行的警醒和反思。③艺术效果方面,意蕴丰富,吸引读者,发人深省。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