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小题。(19分)
风俗(宋)王安石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利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①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②,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工者矜能于无用,商者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富者竞以自胜,贫者耻其不若,且曰:“彼人也,我人也,彼为奉养若此之丽,而我反不及!”由是转相慕效,务尽鲜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时之嗜欲,破终身之资产,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淳朴之风散,则贪饕③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则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故刑罚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所宜略依古之王制,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纠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为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注】①僭:超越自己的本分。②趋末之民:指商人。③贪饕:贪得无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染:熏染,影响。
B.有逞一时之嗜欲逞:得逞。
C.则上下之力匮匮:匮乏。
D.纠罚之纠:督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制俗以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工者矜能于无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心充体逸则乐生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而又为纠罚困辱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高远,义理明晰,严正有体,行文畅达舒展,自首至尾,如一笔书,其纤余从容之风令人叹羡。
B.文中描绘的北宋社会,节俭之风渐渐被人民遗忘,而奢侈之风在民间大为盛行,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力下降,生产资料兼并严重,贫苦民众破产等社会危机。
C.文章开篇点出“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此警策奇笔提纲挈领。作者对重农抑商的弊端极意论驳,大加挞伐,言简而所思远。
D.作者认为,京城是风俗的关键所在,四面八方都注视着京城并加以仿效。加上士民富庶,各种财物汇集,推行节俭很困难,但是崇尚奢侈却很容易。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免于沟壑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4分)
(2)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3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