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作文题]

作文题“某作家应邀到一所中学演讲,演讲之后让学生写纸条提问题”审题立意|范文

七、作文(6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作家应邀到一所中学演讲,演讲之后让学生写纸条提问题。一张纸条上写着:我很生气,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比如,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
  这位作家看到这个纸条,马上想到了小说《简爱》中简爱的一句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假如你是这位作家,你将如何同答那位同学的问题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七、作文
  23.材料来源:来自毕淑敏的散文《呐喊是必须的》;选自罗丹名言。
  评卷要求:
  作文:立意是物质上人们是不平等的,但精神、人格上人们却是平等的。一类卷必须涉及“平等”与“不平等”两者关系。光写一个方面不能进入一类卷。
  作文:立意是要用心去发现司空见惯事物中的美。。一等卷必须涉及两个方面“司空见惯的事物”与“用心发现美”的关系。光写“美”一个方面不能进入一类卷。
  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一等54-60分,二等48-53分,三等42-47分,四等36-41分,五等35分以下。字数不够每缺少50字扣1分,没有标题扣2分。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最多扣5分。
  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内容项”评分补充说明
  一等:符合题意:凡是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范围内选题立意的;中心突出:凡是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内容充实:凡是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的;感情真挚:凡是行文合情入理的。
  二等:符合题意:凡是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范围内选题立意的;中心明确:凡是能够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内容较充实:材料能基本表现主题;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健康的;感情真实:凡是行文自然朴实,不造作。
  三等:基本符合题意:尚能把握材料含义,但行文中有所游离;中心基本明确: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游离中心之外;内容单薄:虽有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思想基本健康: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感情基本真实:行文有造作痕迹,总体尚自然。
  四等:偏离题意:仅抓材料中枝节及其含义立意行文。中心不明确: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内容不当: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思想不健康: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感情虚假:行文矫揉造作。
  
  参考例文
  说平等与不平等
  市教研室王玉强
  一只稚嫩的手,一张呐喊的纸条。我要感谢这个同学对我的信任,能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他说,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我家为何是农民?我家为何没有小汽车?我为何没有大大的铅笔盒?
  我要说,这个同学是善于思考的,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但我要告诉你——平等永远是相对的,我们在物质层面上永远是不平等的,但我们每个人在精神、人格上是永远平等的。
  为何我生于贫寒之家?为何同学坐小汽车上学?这些都是物质上的不平等。你无法选择家庭,你无法选择父母,你也无法选择贫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前途,没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没有与别人平等的权利,简爱不也和你同样的遭遇吗?她穷,她矮,她丑,但是她却说:“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这个平等,就是精神、人格、灵魂上的平等。
  周国平说:“一个心灵美好的女人可能其貌不扬,一个灵魂高贵的男人可能终身残疾。”荷马是瞎子,贝多芬是聋子,拜伦是跛子,史铁生瘫痪,霍金只有眼睛在动,你说上帝对他们平等吗?但丁被流放,索尔仁尼琴被驱逐,苏轼再三被贬,莎士比亚就是一个剧团的打杂工,杰克•伦敦就是一个落魄的淘金者,你说上帝对他们平等吗?不平等呀。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得与别人不平等啊。他们消沉了吗?颓废了吗?没有,他们恰恰是由此而愤发了,努力了。他们正因为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与别人平等,所以才站到了人格高贵的灵魂高地。
  我要问问这个同学,我们每个人的出身、家庭都是平等的吗?你是黄种人,他是黑种人;你出生在亚洲,他出生在非洲;你是男孩,她是女孩;你的父亲是农民,他的父亲是富翁。我们尽管有很多不平等,但我们与所有人却都是平等的,那就是人格与精神。
  古语言: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难道命运的不平等,就阻碍我们前行吗?我想到了很多名人的际遇。那是贫寒而不屈的林肯;那是贫寒而得到歌德资助的诗人席勒;那是贫寒的马克思,连自己的小女儿病死都无钱掩埋;那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不改其乐;那是“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杜甫;那是夜晚抄书冻僵双手而不悔的宋濂。我要说,正是因为这物质的、先天条件的不公平,恰恰为他们后来的成功打下了牢牢的顽强基石。
  当然,社会的平等永远在前行。我国的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城乡全部免费,粮食补贴,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职业教育的学业补助,大病就医的国家资助,哪一项不是惠民平等的政策?完全物质的平等,在什么时代都是相对的。人类追求的平等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生存权、发展权的平等,更是精神的平等。
  岁月如花,柳线莺鸣;流年如梭,精神丰厚。我不知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当否?但请大家记住林肯的话吧:“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物质上是存在不平等的,但在精神与人格上却永远是平等的。
  
  
  用心灵发现司空见惯中的美
  市教研室王玉强
  美在何处?那是柳暗花明,那是大江东去,那是春华秋实,那是天心月圆。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就是要用心去发现。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美,为何在大师的眼睛里就有了神韵,有了灵性,有了超凡脱俗?就是因为他们从司空见惯的事物里发现了美的深邃与灵魂。这就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
  同样是登庐山,为何我们感触一般,而苏轼却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巍巍山峰,高低错落,游人如织,春去秋来,有谁会想到这个奥秘?身在山中,你往往会被烟雾障掩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是多么聪颖的智慧发现啊。
  正是因为大师们有一颗联想的心,一颗灵动的心,一颗由此及彼的心,才驾驭了由事物到理性的关系,才从寻常事物中发现了美与真理。
  难道不是这样吗?杜甫登泰山发出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清照感叹岁月流逝,慨叹“绿肥红瘦”。朱自清看到荷塘,我们也看到了,为何他写出了那么美丽的《荷塘月色》?为何我们日日经过地坛,却写不出史铁生那样的《我与地坛》?就是因为大师们在司空见惯的事物里,用心物化,用情感化,用心灵去发现美的存在啊。
  一切美丽与创造不是埋藏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之中吗?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领悟、去探究,就一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细数乾坤,心志恒定;拨动琴弦,熠熠生辉。牛顿看到的苹果不是和我们看到的苹果一样吗?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不也是从司空见惯的事物里萌发了创造的思维?莱特兄弟不是看到了爬犁,才发明了飞机?阿基米德不是在洗澡中,发现了浮力?为何乔布斯的手机上画上了苹果的符号?为何雷军的手机用“小米”称谓?司空见惯的事物无处不在,为何我们没有发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创造。美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美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身处万众创新之时,心付瑶琴踏歌之际,我们又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呢?学学袁隆平走向那株野稻吧,让杂交水稻绿满神州;学学屠呦呦沉迷青蒿素吧,让疟疾远离人们的健康躯体;学学日本电饭煲吧,让大米在一圈电子加热系统里循环跳舞。沉迷于常态,奇崛于神思;留恋于静水,潜龙于腾渊。
  别林斯基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当我们看到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我们才真正认识到美的思想与惯常事物的完美统一。做一个从惯常事物中发现美的思想者吧。
  
  走向平等,尚需努力
  市教研室陈鲁峰
  
  作家面对中学生一连串问题的提问,想到了简爱的名言,我想作家会这样引导这位满腹牢骚的中学生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啊,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爹娘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无法选择,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源的短缺状况也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和那些一出生就生活于温柔繁华地、纸醉富贵乡的官二代、富二代相比,确实是不平等的,有些怨气也无可厚非。但作为自然界的万物灵长的人来说,就应该像简爱那样发出天地之间的呐喊——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从物质层面的贫乏、困窘、难堪,走向精神层面的富足、充盈和高贵,是实现人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重要途径和路线。改变物质状况的不平等,首先要走向精神层面的平等,要先在精神层面站立起来,让自己精神、意志、思想不缺“钙”,这样才能快捷走向物质层面的平等。
  俗话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莫言小时候也面临着贫穷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窘,高密农村的生活也让小小莫言吃不消,他也没有当前高富帅所拥有的一切,但他并没有埋怨和抱怨这种“不平等”,而是立志成为蒲松龄式人物、马尔克斯式的人物,努力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实现和“平等”,于是在他独创的“梦幻现实主义”引导下,他创作出《红高粱》系列作品、《娃》、《丰乳肥臀》等,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试想,若小莫言一味抱怨出身低贱、家庭贫寒、拥有的物质匮乏,只是生气而已,那世界上只能是多了一个“撒气包”而已……
  其实,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不会把眼前物质生活的匮乏当作一回事,反而把眼前物质层面的不平等作为精神层面积极修为的催化剂,以期望达到更高层面的实现与平等。
  还有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候闯荡京城,租住在地下室,几乎断粮断水,以致郁达夫先生来看他,看他饿得不行了,花了2块大洋请沈从文到小饭馆吃了一顿,暂时帮助他渡过了难关。沈从文即使在这样“粮草”匮乏的情况下,面对着这种物质生活的“不平等”,毫无怨气,依然整日躲在地下室中埋头苦写,退稿信堆成堆,他依然不放弃,终于《边城》横空出世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实现了人生精神层面的“平等”与张扬。若因物质的贫乏,沈从文放弃写作,一味生气,那就不会有“照我思考,可认识人”的大作家了!
  是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是这样,“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是这样,“临清流而赋诗”的陶靖节是这样……物质层面的不平等并不可怕,而精神层面的自甘低贱才是人生的毒酒,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记得苏格拉底在经过雅典市场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曾经发出如此感叹,“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我用不到的东西啊!”是啊,一个从不在意物质层面不平等的人才会是一个精神层面富足、充盈和高贵的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最后,想告诉开头提到的中学生,先给自己的精神以力道,从不跪着对待一切,你将摆脱一切的精神束缚,超越物质层面的不平等,走向精神与物质的平等与富足!
  
  
  善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
  市教研室陈鲁峰
  我们也要向大师学习,用自己眼光发现司空见惯中蕴藏的“美”,这是提升我们境界的天梯啊!
  当年文革期间,沈从文流放到湖北某地改造,依然保持乐观积极情绪。在给自己表侄黄永玉的信函中,兴奋写到,“这里的荷花很美,你若来看……”是啊,沈从文身处逆境之中,依然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了一份美丽,这份美丽就是他内心境界的外化。试想,若无从容淡定的境界,怎能将荣辱置之度外,独独欣赏一份荷花的美丽呢?
  看来,大师能够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表面上好像说的是大师的眼光独特,其实是其内在的精神境界在观照世界的缘故。
  还有张岱,明朝灭了,他经历了亡国之痛,成为明朝遗民了,于是《湖心亭看雪》出世了。在他眼中,司空见惯的雪景已不是自然雪景了,“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自我坚守的冰雪精神了,其他的一切一切都渺小成一点一介一粒而已,冰雪世界成为张岱人格节操的一种外化!谁没见过雪景,但有谁“大雪三日”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是那种外人无法看到的美在召唤着这张岱,让他欣赏到天地之间那份澡雪精神!
  可见,大师,首先是思想境界自成一格的大师,才能欣赏到司空见惯中蕴藏的那份美。“天地不言,自有大美”,唯有情有义之人可观之!
  还有那个秋士郁达夫,从大老远的南方跑到北平,不去看陶然亭的、钓鱼台的、颐和园的花草美景,却要租住一椽破屋,泡上一杯浓茶,从槐树低下,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驻足品味那司空见惯的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还有那衬在下面的尖细秋草丝丝,品味那份独享的美味。是啊,一阵又一阵秋风过,草会黄了,牵牛花也会吹落凋零,这种物衰的美,也只有这位郁达夫先生能够体会的到啊!
  原来,只有心中柔软细腻如水的人,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惯中发现那份美,那份人生感悟之美,这难道不是一种境界的使然?
  还有那个以残缺身体培塑成最健全思想的史铁生,在最狂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自杀,来到荒凉但并不荒芜的地坛公园,开始了与地坛公园之间对话,蜜蜂悬停在空中,露水摔碎成金灿灿的一片光芒,各种植物拔节生长的声音震撼着他的耳鼓,……于是,他明白了,这生机勃勃的地坛公园为了等他,已经历经沧桑等待了四百年了,他也要成为地坛公园中一棵旺盛的银杏树,于是他从轮椅中“站”起来了,成为当代中国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了……
  看来,只有历经生命轮回的大师才能参透自然万物的真谛,才能在自然法则关照下品味到那份真美!
  大师,因境界和眼光而发现司空见惯中的美。我们呢?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眼光则能欣赏到天地之大美。努力修为吧!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