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现代文题]

《“补白大王”郑逸梅》阅读题及答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补白大王”郑逸梅梅 子郑逸梅是苏州人,因爱梅成癖,遂以梅为号。他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编书办报,八十余年笔耕不辍,专擅钩沉历代文人的逸情韵事,人称文史掌故专家,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逸梅在上海滩各大报刊以文思敏捷著称,凡报刊上有空白处立马补之,小空白则佳制小品,大空白即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且为读者所喜爱。因此上海文坛盛传“无白不郑补”,称郑逸梅为“郑补白”,继之又誉其为“补白大王”。之所以有如此雅号,是因为他肚子里“货多”,遇到报刊版面文章不够时,总有办法使之如期付梓。郑逸梅先生的补白内容涉猎较广,有文人趣事、历史知识、梨园旧事、曲坛轶闻等。郑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些老报人和我开玩笑,说外国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钻石大王,中国则有补白大王郑逸梅。”港澳报界亦把他那种三言两语的文章体裁称为“郑公体”。有人曾好奇地问郑逸梅:“您的那些天花乱坠的补白从何而来?”郑老也乐于公布自己的秘密:“我的补白资料分两部分,书本所载的是死资料,我摭采一些,但主要还是活资料——我平素喜欢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耆宿,他们渊博广洽,一肚皮的文史掌故,樽酒谈笑之间,充实了我的见闻。”为报刊补白,一补就是七十余年,郑逸梅也因此被称为“文坛奇人”。
  郑老生性乐观,谈吐幽默,在文坛曾被人列为“鸳鸯蝴蝶派”,对此他连说不敢当,不敢当。“文革”期间,他家遭红卫兵“光顾”,抄走数十年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郑老自嘲说,古人有“学富五车,无书不读”之说,我还多了两车,我现在是“学富七车,无书不读”(反意用之,书都抄光,没书可读之意)了。
  郑逸梅除了爱梅成癖外,还有好多个“癖”: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因之购书成癖。别人说他“坐拥书城”,他说自己是于辞典的围城之中而“坐拥辞城”。那些索解的字句,冷僻的典故,他随时可以翻检。此种“妙境”,他打了一个比喻:“仿佛追随着春风杖履的老师,请教是挺便当的。”
  郑逸梅十六岁开始著文见报,一生写作不下千万言。他每天写作两三千字,发表的补白掌故文章成千上万,故被称为“电脑”。然而补白掌故之外的东西,他却难得记住。赴宴时,人家请了大厨做了上等好菜招待,回去后家里人问他吃了些什么,他抓耳挠腮想了好大一会儿说“有红烧肉”,其他则一样也没记住,他的心思原来都放在与耆宿老友交谈上了。平日家里毛巾是什么花样、什么颜色,一直到用旧了也不清楚。至于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则根本不会用,也学不会。夏天热得像蒸笼,由于不会开电风扇,就打赤膊摇芭蕉扇。有一天,一位女记者突然来访,来不及着装、只穿着短裤背心的郑老尴尬中自嘲说:“我们是赤诚相见啦!”
  1992年7月11日,“补白大王”郑逸梅溘然离世,享年九十七岁。
  (选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1912年郑逸梅考入苏州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是年,他首次使用“逸梅”之名,将英文教本中的一篇游记译成中文,命题《克灵湖游记》。参加《民权报》副刊征文,获甲等奖。编辑吴恤来函激励道:“如此文章,多多益善。”不成想郑逸梅由此而走上了写作道路。
  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他述道:“不论春之朝,秋之夕,酒之后,茶之余,或雨晦风潇,或日煦景淑,都是读书的好时光。读未见的书,如得良友;读已读的书,如逢故人。”如是痴心广泛的阅读,使他见闻充盈,为其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摘自《名动一时的补白大王郑逸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郑逸梅从1912年开始写作,笔耕八十余年,一生写作不下千万言,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
  B.郑老生性乐观,谈吐幽默,“文革”期间,被抄走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对此他自嘲是“学富七车,无书不读”。
  C.郑逸梅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等,所以他补白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书本。
  D.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所以很欣赏朋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
  E.郑逸梅以文思敏捷著称,报刊有小空白则写小品,大空白即写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因此被称为“补白大王”。
  (2)请结合文章分析郑逸梅成为“补白大王”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国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钻石大王,中国则有补白大王郑逸梅。”结合文章谈谈你觉得成为“大王”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从原文第1段可知,郑逸梅“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之一”。C.“他补白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书本”错。原文第2段相关表述是“我的补白资料分两部分,书本所载的是死资料,我摭采一些,但主要还是活资料……”。D.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原文内容可知,是因为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这句“名言”,所以才购书成癖。
  (2①喜欢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耆宿,他们渊博广洽,一肚皮的文史掌故,谈笑间,充实自身见闻;②痴心广泛的阅读,使他见闻充盈,为其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③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④文思敏捷,一生执着于补白,心无旁骛。郑逸梅除了补白什么都难以记住,正是如此的投入,才达到了“补白大王”的境界。
  (3①有书为证:“文革”期间,他家遭红卫兵“光顾”,抄走数十年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②有癖为证: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③有言为证: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因之购书成癖。他述道:“不论春之朝,秋之夕,酒之后,茶之余,或雨晦风潇,或日煦景淑,都是读书的好时光。读未见的书,如得良友;读已读的书,如逢故人。”
  (4我觉得心无旁骛是成为“大王”最关键的品质。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一生痴迷于一件事情,心无旁骛,一定会有所成就。比如郑逸梅,无论什么时候想的都是自己的补白,买书,读书,收集相关资料,和别人聊天收集掌故,经常写作等等。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不留意,被请不知吃了什么,毛巾分不清颜色,电器根本不会用。正是这种痴迷,这种心无旁骛,才使他成为“补白大王”。(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文本信息,答执着、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兴趣、自身特长等较为合理,能根据文本信息分析最好。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