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代文题]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个人认为,在艺术领域里,“观众”有三个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欣赏方式,可分别称为“看客”、“评者”和“知音”。不同类型的观众之间没有绝对的隔阂,只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受教育水平造成的内心诉求的差异。
在艺术领域,“看客”虽然看似浅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对比较传统、唯美或有丰富叙事性的艺术作品更感兴趣。这类艺术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可言说性”,不仅弥补了“看客”对于“看”的好奇心理,也使其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对作品意义进行阐释,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从而为观众进一步了解艺术奠定基石。当然,“看客”对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极为受限,仅仅停留在对可读性内容的阐释层面,对于叙事性不强的艺术作品往往束手无策。此外,观众与艺术家的沟通也很局限,更多的是一种不平行的关系,要么是一方对另一方颐指气使的教育,要么是一方对另一方肤浅拙劣的误读。
“评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则更进一步。这类观众理论上说,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因此“评者”在看一件作品的时候,能够了解艺术作品的来龙去脉,不仅能够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更能够充分感知艺术作品的语言本身,从类似“有意味的形式”中得到快感。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是“看”,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曼妙体验。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很可能会沉溺于对艺术作品的过度解读中,尤其是叙事性极少的作品,越是试图去解读反而会显得更加“陌生”。
在艺术创作中,一个艺术家未必一定会展示出自己全部的思考,一件艺术作品呈现的也只是片断的情绪或者片断的信息,它很难展现出艺术家个人完整的体系。艺术作品可以是非常私人化的呈现,但是它可能会因为观众的某些经历而产生共鸣,给观众以感触,并与之在形上或神识里去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观众因为某件艺术作品产生了感触进而有了一些小的影响,这就表明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认可,这样的观众便是艺术家所期待的“知音”。一旦观众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知音”会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思考,甚至从更多的同类作品中探究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将作品所传达的思维或情绪上升到理论层面,为艺术家的理念传播开辟蹊径;同时,“知音”会在与艺术家的沟通上做出更进一步的反应,例如参观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沟通,甚至产生“草根性”的赞助行为,从而将艺术家极度个人化的情绪,展现给更多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观众。一位成功艺术家的炼成不就是这种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果么?
综上所述,在艺术领域内,“看客”、“评者”和“知音”反映了三种不同诉求的观众,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性并不一定是逐渐递增的关系,但是他们与艺术家沟通的反应能力却是逐渐深入的。有的时候,阅历浅薄但感性思维活跃的“看客”,能够比“评者”获得更多的快感,偶尔也能够像“知音”一样,被艺术作品感动或震撼。但是“看客”终究只是“看”,快感和震撼即便是看一场电影也能够获得,不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举足轻重的反馈;换一个角度,艺术作品是迈向成功的重要阶梯,艺术家仅把作品做到“好看”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发掘潜在的“评者”和“知音”,会是每一个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4.下列对“看客”“评者”“知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客”往往是一些生活阅历浅、受教育水平低的人,他们对艺术作品只能作浅层次的阐释,甚至对艺术作品误读。
B.“评者”相对于“看客”而言,艺术修养更高,他们能更深入地解读艺术作品,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因而能获得比“看客”更多的快感。
C.“知音”是艺术家最期待的观众,他们不但能被艺术作品感动或震撼,而且能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为艺术家开辟蹊径,甚至给予艺术家以赞助。
D.“看客”“评者”和“知音”是艺术领域里三种不同类型的观众,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隔阂,欣赏水平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不同。
5.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艺术作品的价值来看,叙事类的作品最低,叙事性不强的作品高于前者,而呈现艺术家片断情绪或片断信息的作品最高。
B.在艺术欣赏中,观众的艺术修养至关重要,生活阅历、受教育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C.艺术领域里,“看客”“评者”“知音”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对艺术家的创作同等重要,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作用。
D.获得快感和震撼是艺术欣赏的终极目标,快感的多少、震撼的大小是衡量“看客”“评者”“知音”的标准。
6.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中加点的“这种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理解。(5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