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代文题]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榫卯①之美赵广超①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三件全榫卯红木家具——旧红木扇形南官帽椅、红木三屏风罗汉床、旧红木四面平琴几连凳,当着现场数百位收藏家和媒体记者的面,全部拆开并重装,丝毫不影响其外观和牢固度。最终分别以97750元、805000元、115000元的高价成交,远超预期的价格,成为此次拍卖会的一大看点。
②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同一方向的榫卯嵌接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长时间受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便会自动松脱,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嵌接是从不同方向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抵消。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之后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③早在河姆渡时期,先祖们为了造木房,灵机一动而产生可拆卸的创意。可见,榫卯技术比起汉字发源更早。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④1937年,梁思成教授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一座建筑简练古朴的庙宇,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不离不弃。
⑤如果有诸如“灭佛”运动之类的人为破坏,如果命运没有安排梁教授率领的勘查队伍走上通往佛光寺的崎岖小径,这些珍贵的唐代建筑孤例,相信还会静静地再等待另一个一千年,直至我们“有幸”来到它的面前,拨开“积存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的尘土”(《梁思成文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才能让我们惊叹它那巧妙到接近于神奇的建筑技术。
⑥而今,日本大阪有一对累积三十多年木工经验的兄弟,矢志要将日本国内的古木建筑保存下来。于是他们逐一将这些古老的木建筑按比例缩成十分之一的模型,然后在各大学及美术馆巡回展览,让每一代的人都可以目睹昔日的建筑艺术。这对有心的兄弟在完成“最具保留价值”的唐招提寺②后,当接受访问时,一再赞叹,古代的大师如何得以掌握每一种木材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不同的气温、干湿度条件下的膨胀和收缩度,并使之始终保持着当初的强度。
⑦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
⑧法国一家电视台曾经以埃菲尔铁塔为对象制作了一个特辑,内容描述铁塔内那些庞大如车轮的钢铁螺丝帽要定时重新拧紧,否则就会因为温差关系而自动松脱,一旦弃用螺栓改为焊接的话,整个金属塔架便会因为金属的不规则膨胀而扭曲倒塌,原来象征机械的凯旋的“钢铁阵容”也有它的烦恼。
⑨这边厢,每一栋古老的木构房子,在经历无限风霜之后,屋内每一块木头,以至每一件家具的榫和卯都仿佛仍在窃窃私语……
榫对卯说:执子之手③。
卯对榫说:与子偕老。——节选自《不只中国木建筑》(有删改)
【注】①榫(sǔn)卯:榫是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卯则是器物接榫的凹入部分。②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建筑群,在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朝高僧鉴真主持并亲手兴建,于759年建成。③执子之手:与“与子偕老”皆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本表达战士间同生共死的深厚感情,今多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13.下面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主要突出了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的三件全榫卯红木家具的拍卖价格之高,这充分体现了榫卯技术的难能可贵,并为下文引出榫卯技术的介绍做铺垫。
B.无数榫卯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因不同方向的嵌接而抵消,进而达到一种平衡,加上木材具有较强的延展力,所以,古老的木构建筑经历多次地震仍安然无恙。
C.榫卯技术的发源要比汉字来得早。而在唐代,日本的招提寺就是用这种技术来建造的。到了宋代,这种技术达到巅峰的一个标志便是在大型宫殿的构件衔接上采用榫卯技术来完成。
D.如果有人为的破坏,或者如果当初梁思成教授没有发现佛光寺这些珍贵的唐代建筑孤例,那么我们今天仍旧难以发现榫卯这种巧妙到接近神奇的技术。
E.由于木匠们掌握了木材在漫长岁月里,不同气温、干湿度条件下的膨胀和收缩度,因此,木质的榫卯和埃菲尔铁塔的钢铁螺丝帽不同,它们不会因温差而自动松脱。
14.文章第⑥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15.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子“榫对卯说:执子之手。卯对榫说:与子偕老”在文中的用意。(6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