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代文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文字细节①在乔治•奥威尔《1984》中,只有一个词是特别为了吸引读者而写的:
四月份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里,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下巴紧挨着胸膛,想躲避讨厌的寒风吹袭,他快速地通过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但还是免不了刮进一些砂石。
②这段话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这两个字,少了它,这句话就变得平凡无奇,而这两个字也显示,小说的场景要不是指某个我们不熟悉的文明,就是指未来。有些事情没有改变,月份依然叫四月,寒风依然难受,但有些事情改变了,从寻常与陌生的并列中,句子产生了某种特殊效果。有人可能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太刻意了,它似乎过于大声地宣布,“这是一部科幻小说”。
③实际上,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一个专制的全能的国家可以操纵一切,从过去的历史到民众的心灵习惯,无所不包。无疑地,胜利大厦就是因此得名。不过,第二句话却为这个阴郁的环境带来一点希望。当温斯顿•史密斯进入大厦时,一阵风卷起的砂石跟着他一起进到大厦内;虽然小说本身似乎把这种状况当成一种负面的现象(“讨厌”的寒风吹袭),但读者会发现,与全能的国家相比,飞砂走石其实好得多。砂石代表着随机与偶然。它们代表了无韵律或无理性之物,不会灌输他们已经安排过的各种意义。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把砂石看成是小说描述的极权政权的相反物。同样地,这阵风可以视为反对管制人类的一股力量。它任意地吹着,一下子吹向这里,一下子吹向那里。它没有韵律,也没有理性。
④作家也许在这里暗示,国家无法如其宣称的那样万能,并非连自然界也能完全掌控。极权国家对于它们无法改造成秩序的东西特别感到不安。或许这个政权无法排除偶然,就像胜利大厦无法完全隔绝砂石一样。
⑤有些读者会觉得我的这种诠释太荒谬。他们这么想是有理由的。奥威尔确实不太可能把砂石视为正面的意象,或许他连想都没想过这点。但往后我们会发现,读者不一定要乖乖地顺从他们想象的作者的想法。同样,读者或许能找到其他理由说明为什么这个诠释行不通。无论哪一种情况,心存怀疑的读者必须找出其他的理由来说明这样的解读是荒谬的。在那之前,任何结论都有可能成立。
⑥在以上这些简短的评论练习中,我试着显示文学评论可能运用的一些策略:你可以分析诗句的声音质地,或者专注于意义的模棱两可;你也可以检视文章赖以呈现的情感态度,或者聚焦于值得玩味的悖论与矛盾处。即使是惊叹号,也值得人们写下数句批判评论。
(选自《如何阅读文学》,台北商周出版2014年1月版)
1.第②段中填入的词语是()(2分)
A.十三B.寒风C.胜利D.砂石
2.解释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3.赏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3分)
4.第⑤段说理从容严密,请简析之。(3分)
5.根据上下文,组织下列语句填入第⑥段方框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尝试界定作品的风格,有时对评论作品也很有帮助。
②所有的评论策略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对语言有着高超的敏感度。
③而判断文章的语气,观察它是否转变或动摇,同样能带来丰富的成果。
④如,有些作品可能是简练的、临场发挥的,有些是迂回的、讽刺的,等等。
⑤因为追寻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涵,有时相当重要。
A.①③⑤④②B.⑤③①④②
C.③⑤②④①D.①④②⑤③
6.根据第⑥段“聚焦于值得玩味的悖论与矛盾处”的策略,评析《1984》中的几句话。(4分)
(1)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2)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