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现代文题]

叶笛_阅读题及答案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叶笛
  缪崇群
  ①我没有听过芦笙是一种什么音调,却曾读过关于吹芦笙的故事;不过内容也不大记得清楚了,好象与纤纤玉手打钢琴,或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那般雅乐无关,而是一种充满了田野气,落落大方的原始的呼号。我想属于所谓“天籁”范畴之内的,应该包括着芦笙和吹芦笙这一类的故事。自然,更好的如山歌,打夯,拉纤,力士们那种吭唷曲……
  ②这里的牛,在颈上所系的那种铁铃铛的丁冬声响,也似乎是自然在奏着牧歌,叙说着牧歌里的故事。我爱好牧歌,所以也爱好石屏如同是在牧歌里的一个地方,这里没有芦笙,我却常常听到吹叶子的——我叫它叶笛,我想大致和芦笙也很相近罢。
  ③《云南通志》里有一段关于石屏的记载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巷闾间,吹芦笙或吹树叶子,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④引证本可到此为止,为使我的牧歌故事生根,那下面原有的两句,也应该补足:“嫁娶之夕,私夫悉来相送;既嫁有犯,男子格杀勿论。”
  ⑤照原文上看来,原始的爱,似乎已经钉上私占的铁记了,不,谁能说爱不也是从一种血淋淋的斗争中得来的?男子杀掉一个要求爱的妻子,或是自己被遭嫉而杀于他人之手,这是罪过吗?牧歌也是饱含着悲剧的成分的。
  ⑥来到这么一个地方我竟不会吹叶子——并不是希冀着杀谁或被谁杀死,或寄什么情言——甚至于怎样把叶子吹响,我也不甚体会,真是抱憾极了!仿佛把一片绿绿的树叶子夹在手逢和唇间边吹边唱着,于是呜呜地似鸣似诉地道出一只歌,一首诗,不,传出他的情音。
  ⑦这种声音会把人带进芦笙的故事里去,所以我才把它叫做叶笛。⑧每次听见年轻的人们吹起树叶子,我便知道不是课毕就是假日了,那声响给我带来了松闲和愉快。我探首窗外,望见树叶和树叶间隙的蓝天,睁着无数无数的蓝色的眼。我好象已经把心身安顿在一个歌谣的世界里,原始的呼号,在招徕着原始的爱抚。
  ⑨为爱情被杀的,谁敢断定他的心灵已经死亡?爱,不是已经渗透了每一片树叶子,使它们绿油油的发着生,生,生的微光吗?它不说话,却紧贴着无数男子的嘴唇,悠悠地吟诵了他的欲求和失望的历程。
  ⑩有一次在一个热闹的集会里,“吹叶子”也占了一个精彩的节目。当演讲,唱歌,舞蹈…………之后,那两个我平时看着极沉默的学生,起来表演吹叶子了。不像吹,不像唱,也不像歌和诉…………那颤颤的音调,正好像微波轻轻击着寄寄无人的花香草长的岸缘似的,也好象为我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门外的青春了。
  ⑾在这里我本是“先生”,可是我不曾即兴地对他们说教着一堂人生的课程。
  ⑿青春时代的一切,不管是欢愉还是苦闷,那都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响,不再重复也不能重复了。男性的爱可以使每一片树叶子发着响声,女人们——花么?一阵风间,一眨眼时,已经飘零满地了。
  【注】本文写于抗战年代,云南石屏地处抗战大后方。
  1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理解“我想属于所谓‘天籁’范畴之内的,应该包括着芦笙和吹芦笙这一类的故事”一句中“天籁”的内涵。(3分)
  (2)理解“也好象为我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门外的青春了”在文中的含义。(4分)
  16.作者引用《云南通志》的记载有什么作用?(4分)?
  17.文章多次写到听吹叶笛,请概括其中的情况并作简要分析。(4分)
  18..“可是我不曾即兴地对他们说教着一堂人生的课程”,作者所说的“人生的课程”指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现实解读?(6分)

参考答案: 15.答:“天籁”是指天籁之音,是抛开了一切附加的因素,真实地表达着人们最朴素的感情的古朴的音乐。
  答:表明作者的向往始终放在野外,放在那充满泥土气息,足以使柔弱萎靡的人振作起来的原始的充沛的精神活力上。
  16.答案要点:①引用《云南通志》的记载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视野;?②把“叶笛”和纯真的爱情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作者的“抱憾”之情;?③为下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作铺垫。
  17.答:①第一次听见年青人吹叶子,探首窗外,由含在年青人唇间的一片叶子升华为无数树叶,由年青人充满期待的眼睛幻化为无数“蓝色的眼”,过渡自然,设想奇丽,赋予这许多树叶以深挚的爱和活泼的生命,让它们不断地吟诵出谁也杀不死的爱情之歌;②第二次作者由外而内,实写了一次热闹的集会上两个学生表演“吹叶子”的节目,随即又由内而外,热情地写道:“好象为我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门外的青春了。”表达自己的感想。
  18.答案要点:观点①:叶笛奏出的是青春的绝响,青春一去不复返。观点②:爱情在人类绵延进步中,是任何恶势力也不能扼杀的。观点③:珍惜青年的生命。联系生活展开。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