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语言运用题]

其它语用_材料一:民国时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两题选

21.阅读下列名人趣事,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民国时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两题选一:1、你为什么要报考国立青岛大学?2、杂感。臧克家选择第二题,全文是:《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写完,连标点算在内,不过30个字。考官是闻一多,给了98分,再看数学考了零分。零分就零分,录取。
  材料二:
  三代
  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埋葬
  请考生在(1)(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对于《杂感》,许多文人说它揭示了人生的追求的方向。你如何看待和理解“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中的三个“幻光”?(6分)
  (2)《三代》是质朴、简洁、深刻而冷峻的抒情短诗。请你试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21.理解:此题答案不唯一,示例一: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那种虚幻的光,光是面子、金钱、名利等之类的东西;虽然这种东西不应该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但是我们把它当做虚无的外强中干的东西,不去追求的话反而会陷入苦海。示例二:“幻光”即不可触的光,引申为现在还未达到的人生理想或人生状态,又指不切实际的空想和空中楼阁,总之,人生要有理想和追求,但如果把不切实际的空想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暗淡的。示例三:“幻光”指的是被束缚的人生和自由,正如张爱玲所说人是做不了自己的主的,爱因斯坦“永远不要去探索无穷,那样你会吧自己陷进去”。
  诗歌写出了三代农民牢牢维系在土地上,永远在土地上挣扎和对土地的执著追求。诗人的无限感慨藏而不露,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都隐藏在它所描绘的对象后面。全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共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