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诗词题]

《春尽》(韩偓)鉴赏试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尽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8.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8.颔联中的“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意象,既是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同时,还有深层的象征意义: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象征;而流水落花,春光逝去,也可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象征。本句诗把残春之景与身世之感、国事之悲融合在一起,情味隽永,兴寄深微。
  9.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其苦闷沉痛可知。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三点各2分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