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8.①最生动传神的字是“愁”和“怯”。
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
9.借景抒情。上阕写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海燕双飞去”暗示了思念游子的情绪。下阕写室内之景,香蕙残败,衣带渐宽,暗示身体消瘦,进一步渲染离愁。结尾借埋怨垂杨点明思念游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
参考译文:
梅公名之焕,字长公,黄州麻城人。他的祖先,是宋朝宛陵先生的后人。
1梅公十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刘氏住在东山的沈庄,每天研习的书文超过一寸厚。他为人洒脱,英武雄壮,不同于普通的孩子。梅公十四岁时就成为
生员。某台使巡视部属,检阅武事,梅公骑马横穿教场。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
比赛射箭。梅公手里拿着弓,腰上挂着箭,射九发连中九发,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
是大呼而笑。梅公作了个长揖后上马径自离开,使者虽不高兴也只好作罢。
万历癸卯年,梅公与应山人杨涟在乡试中一同中举,二人用功名节义来相互勉
励,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人能比得上他们。甲辰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
庶吉士,高阳的孙少师凭借史官的身份与梅公同在翰林院任职,他性情严肃稳重,看
不上天下的士人,唯独推许尊重梅公。梅公在翰林院中,说话时锋芒毕露,坐着时也
谈笑风生,看到翰林院众同僚低着头慢步走,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
梅公不满当时的朝政,慷慨激昂想要有所建树。他多次上书,没有被关注。当时
朋党对峙,就像敌对的两个国家,争执得不相上下。梅公哪方也不依附,每遇到封还
诏敕的情况,梅公总是批评双方。他的主要意图在于破除私下勾结,废除朋党之间的
争论,矫正挽救时弊,爱异人才罢了。
过了六年,梅公出京担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州的案件多有冤屈,审
讯一件案子就会牵连到十件,多年得不到决断。梅公闭门仔细察看案卷,约定第二天
当堂会审,按案卷传呼囚犯,根据刑法条文一一说明,当堂审判发落,案件随手判决,
快速如神。
一个官宦子弟依仗父亲的势力,肆意干坏事谋利,官府想要捉拿惩处他,却抓不
到他。梅公派人告知他父亲:“你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出来活下来呢,还是想让
他躲起来被判死罪呢?”他的父亲幡然醒悟,听任他的儿子顺应法理,听
凭天命。受冤的百姓像一堵墙站着,控诉他霸占别人的田地多少,夺取钱财多少,依
次和他对质。梅公把他侵犯掠夺的财产全部返还给百姓,捆住这个坏小子鞭打他说:
“以此向乡人谢罪,并向你的父亲谢罪。”官宦之子最终自我磨砺,成为好人。
海盗袁八老抢掠潮州杀死了守吏,潮州不是梅公管辖的地方,梅公主动请求前往
剿匪。他派重兵据守海路,断绝了海盗的粮食物资运输,散发了几千块免死牌,投降
服罪的人一个接一个。袁八老处境困窘,乘着涨潮在夜里逃跑,到闽地请降。梅公到
山东任督学的时候,袁八老率水军增援辽东,在登州拜谒梅公。梅公对他说:“海上的
那次战役,没能够看到你的行踪,今天怎么在这里了?”袁八老顿首至地谢罪说:“当时
害怕您的威严,因此逃到闽地。今天怎么敢不为您而死呢?”梅公是文人,不熟习军
事,但他还是被大海盗如此地敬畏服从。
2梅公考察学政的时候,不讲究教条,谢绝任何请托,考核空闲之时,召来生员教育
劝诫他们。对于有出息的学生,他走下台阶握住对方的手,并加以慰问。对于不成器
的学生,他咬牙痛骂,甚至用体罚的方式来训诫他们。生员们刚开始很害怕,过了一
阵子就心服口服了,时间长了就歌颂思慕梅公,都把他当作老师和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