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4.“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问大雁是虚,牵挂故乡是实。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诗歌鉴赏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公元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风景描写中,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活脱而不板滞。“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风不可见,借蕉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从构思方面说,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吟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