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小题。
答翁学士书(清)姚鼐鼐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昨相见承教,勉以为文之法,早起又得手书,劝掖益至,非相爱深,欲增进所不逮,曷为若此?鼐诚感荷不敢忘。虽然,鼐闻今天下之善射者,其法曰:平肩臂,正脰①,腰以上直,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其释矢也,身如槁木。苟非是,不可以射。师弟子相授受,皆若此而已。及至索伦②蒙古人之射,倾首,欹肩,偻背,发则口目皆动,见者莫不笑之。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诗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有气③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
自汉、魏、晋、唐、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及今日,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此数十人,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人情执其学所从入者为是,而以人之学皆非也;及易人而观之,则亦然。譬之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鼐诚不工于诗,然为之数十年矣。至京师,见诸才贤之作不同,夫亦各有所善也。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皆鼐所欲取其善以为师者。虽然,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则鼐尚未知所适从也。
承先生吐胸臆相教,而鼐深蓄所怀而不以陈,是欺也,窃所不敢。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取材于《姚鼐文选》)
【注释】
①脰(dòu豆):颈,脖子。
②索伦:地名。
③气:是古代文论术语,多指作者的才能、气质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风格等。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非相爱深”一句中“相”字意思相同的是(3分)
A.昨相见承教
B.师弟子相授受
C.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
D.承先生吐胸臆相教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及至索伦蒙古人之射B.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
技之精者必近道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
C.勉以为文之法D.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
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
B.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
所以声韵音色的美,都是适应文意和文气而随时变化的
C.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
他们身体条件固然不相同,所相同的是诗文的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D.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所以最终把我的愚见陈述出来,请您谅解体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时书信中惯用礼貌用语,表示敬意。如“几下”就是表示自己的信只能谨致于对方的案几之下。
B.作者认为有了“意”和“气”做主宰,诗文才能挥洒自如。历史上优秀诗文“意”必善、“气”必充盈。
C.作者反对一成不变的所谓文法,主张“因乎意与气而时变”。在学习他人时应该“取其善为师”,而不主张拘泥于一家之法。
D.结尾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作者再一次对前辈的教诲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的教导去做的决心。
13.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原文: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14.请分别筛选出文中的两个谦辞和两个敬辞。(2分)
①谦词:、②敬词:、
15.善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来说理是本篇书信的重要特色,这有助于观点的阐释。请指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分别用哪个事例来论证的,并概括出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4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