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虽刚劲而箭不直遣:发射
  B.病人觉愈,弥须护将:保养
  C.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过:错误
  D.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治:治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天下安危,系于朕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蔽其耳目②舆薪之不见,不用明焉
  C.①莫天下无事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骄矜取败者,不可胜数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亡。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5分)
  (2)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5分)

参考答案: 足踩薄冰那样做事,国家的运数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语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只,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像您讲的那样。”
  贞观十九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由于骄傲自大而导致败亡的,多得数不清。我也害怕内心滋长骄傲自满,一直自我约束控制,处理朝政忙到夜晚才吃饭,早起静坐等着早朝。每想到臣子有直言进谏,可用于国家的政治教化的,我都会擦亮眼睛,把他们当作良师益友来看待。这样做,差不多就能社会安宁、国势昌隆吧。”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