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
琼情清慎,不发私书。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
每年春,总集大儒卫顗隆、田元凤等讲于郡学,朝吏文案之暇,悉令受书。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
迁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征检,四邻防宿及踪迹所疑,逮系数十人,琼一时放遣。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尔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道俗叹伏。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北齐书·卷四六·苏琼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
B.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
C.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
D.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事,犹“致仕”,指古代官吏因年老或疾病而退休家居。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了制度。
B.郡学,指郡国的最高学府。汉代时设立,讲授五经,与太学一起成为全国的两级文化中心。
C.遭忧,犹“丁忧”,特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忧期间,仕宦的官员必须解官去职,守丧三年。
D.各举清能,指州郡根据当时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对孝顺廉洁的人才考察后予以推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不仅善于快速破案,还能控制盗贼,为我所用,使治下的百姓无抢掠之忧,郡界安定。
B.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置梁上并不剖食,打消其他人竞贡的念头;他在南清河郡六年后去职,没有收受任何馈赠。
C.苏琼理政持平公正,一心为国为民。他在郡内大兴儒学,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去读书;他不因执政理念的不同而构陷济州刺史裴献伯。
D.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4分)
(2)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6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