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阅读答案及翻译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①。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②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③,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④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释】①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两人相继逃走,后一起投奔周。周武王伐纣,两人曾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②偏伯:一方之长,指西伯姬昌。姬昌死后谥为文王。③四内:古地名。④庳:低下。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可破也,而不可坚夺:改变。B.则王使叔旦胶鬲于次四内就:到……去。
  C.相奉桑林,宜孟诸私:私下。D.以此绍殷,是以乱暴也易:代替。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豪士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B.①伯夷、叔齐闻之,相视笑曰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①扬梦说众,杀伐以要利②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①遭乎治世,不避任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B.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C.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D.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12.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伯夷、叔齐这种宁死“以洁吾行”的气节犹如石之“坚”、丹之“赤”,是不可“夺”、不可磨灭的。
  B.武王派叔旦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启,与他盟誓,让他世代祚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
  C.伯夷、叔齐认为统治者应像神农氏一样,不是为了求福而恭敬祭祀:心无所求,忠信为怀,尽心治理。
  D.在伯夷、叔齐眼中,周武王结盟、扬梦、杀伐等种种做法无非是以乱易暴,用这些做法承继殷纣,实不足取。
  第II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
  (2)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

参考答案: 三、9.C
  10.C
  11.B
  12.B
  四、13.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牺牲祭品的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
  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保持清白高洁。
  【参考译文】
  石头可以破开,但是不可改变它的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磨碎,但是不可改变它朱红的颜色。硬度和颜色分别是石头、朱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本性这个东西是从上天那里承受下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择取制造的。洁身自好的豪杰义士,他们的名节不可玷污也像这一样。
  从前周朝将要兴起的时候,有两位贤士住在孤竹国,名叫伯夷、叔齐。两人一起商量说:“我听说西方有个西伯,好像是个仁德之君,现在我们还呆在这儿干什么呢?”于是两人向西行到周国去,走到岐山之南,文王却已经死了。武王即位,宣扬周德,派叔旦到四内去找胶鬲,跟他盟誓说:“让你俸禄增加三级,官居一等。”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牺牲祭品的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武王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启,跟他盟誓说:“让你世世代代作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你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作为你的私人封地。”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牺牲祭品的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共头山下,两人各持一份而归。伯夷、叔齐闻知这些,互相望着笑道:“嘿!跟我们原来听说的不一样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四时祭祀毕恭毕敬,但是不是为了求福;对于百姓,忠信为怀尽心治理,而无所求;百姓乐于公正,就帮助他们实现公正,百姓乐于太平,就帮助他们实现太平;不利用别人的失败使自己成功,不利用别人的卑微使自己高尚。如今周看到殷邪僻淫乱,便急急忙忙替它纠正,替它治理,这是崇尚计谋,借助贿赂,倚仗武力,炫耀威势。把杀牲盟誓当作诚信,依靠四内和共头之盟来宣扬德行,宣扬吉梦来取悦众人,依靠屠杀攻伐攫取利益,用这些做法承继殷纣,这是用悖乱代替暴虐。我们听说古代的贤士,遭逢太平之世,不回避自己的责任;遭逢动乱之世,不苟且偷生。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保持清白高洁。”于是这两个人向北走,走到首阳山下,饿死在那里。
  人之常情,无不有所重。无不有所轻。有所重就会保全它,有所轻就会拿来保养自己珍视的东西。伯夷、叔齐这两位贤士,都舍弃生命以坚守自己的节操,这是由于他们心中的轻重早就确定下来了。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