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阅读答案及翻译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的是
  A.臣既受命斧钺之威专:独掌
  B.敢问其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次:次序
  D.白刃始合:交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进B.是故智者之谋
  置杯焉胶且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D.炊者皆熟,将就食
  蚓无爪牙利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参考答案: 三、
  9、C
  10、A
  11、C
  12、B
  四、
  13、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