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
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者无不辟易辟:开辟。B.专知行军兵马知:掌管。
C.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抚:抚恤。D.量移汉东郡太守量:权衡。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忠嗣“为良将”的一组是
①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②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③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④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⑤请休兵秣马马,观衅而取之⑥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桐,原名训,小时因父亲为国捐躯,被玄宗赐名忠嗣,并带到宫中供养多年,肃宗常与他一起游玩。
B.王忠嗣是唐代良将的后代,唐玄宗曾与他探讨用兵之道,忠嗣从容应对,令玄宗惊叹说:“尔后必为良将。”
C.王忠嗣年轻时以勇敢,冲锋陷阵而骄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官衔的增大,他逐渐展示了其老成稳重的一面。
D.唐玄宗欲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坚决反对,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攻石堡城,忠嗣按兵不动,结果大败而归。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5分)
(2)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5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