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信陵君救赵论(节选)明•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①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乎!圣人之为虑深矣。
注:①赘旒:连缀在旗帜上的饰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注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诛:诛杀
B.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纾:解除
C.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罪:责怪
D.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衔:接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后,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因为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
B、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责备。
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这三个人都没有把魏王放在眼里。侯生、如姬如果能向魏王以死相谏,就能既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作者对他们想不到这条计策感到不解
D、文章末尾对全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19.用“/”给文中画海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2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4分)
译文:
(2)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3分)
译文: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