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诸葛亮论 苏轼[/ali_试题答案及翻译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其奸逞:实现
  B.欲大义于天下信:取信
  C.曹、刘之不敌:实力相当
  D.孔明既不能其信义全:成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夫杀一不辜得天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B.衰乘危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始治兵振旅今其智反不能及
  D.绝曹氏之手足作《师说》贻之
  7.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B.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C.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D.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4分)
  (2)宜其屡战而屡却哉!(3分)
  (3)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5.B信:通“伸”,伸张
  6.DA.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乘着”;“经由”C.副词,“才”;副词,“竟然”D.连词,“来”
  7.A
  8C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9.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
  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
  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