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孝行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乐正子春①下堂而伤足,瘳②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孝行》,有删节)
注:①乐正子春:人名,复姓乐正,名子春,战国时人,曾子的学生。②瘳(chōu):病愈。
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北:败北
B.敬其亲,不敢慢人慢:简慢
C.朋友不笃,非孝也笃:诚实
D.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严:严厉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①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C.①父母生之,子弗敢杀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①善乎而问之!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孝行”的表现的一组是
①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
②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③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
④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
⑤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
⑥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篇是《孝行览》的首篇,主要讲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围绕孝这一核心问题,作者从历史上的名君孝行讲起,反复强调重视孝行的重要意义。
B.本文认为,孝行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掌握了这种方法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去掉,天下也都会顺从。
C.曾子认为,虽然人的身体都是父母所给,但是只要做到在渡水时要乘船而不是游水过河,行道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这样就可以了。
D.乐正子春下堂时不小心伤了脚,他认为是自己忘记了孝道,没有时时刻刻小心谨慎保全自己的身体,为此事忧愁了几个月都没有出门。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3分)
(2)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3分)
(3)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4分)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