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稼轩记治之北可里所,故有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稼轩记
  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济南辛侯幼安最後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五尺为一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而主人初未之识也。绘图畀予曰:“吾甚爱吾轩,为吾记。”
  予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毚(chán)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通“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连率”即“连帅“,指地方长官)幕府。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职方氏:掌管国家版图的官员。还职方氏,指收归版图),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因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
  若予者伥伥一世间,不能为人轩轾(xuānzhì喻指高低轻重),乃当夫须袯襫[bóshì蓑衣之类的防雨衣],醉眠牛背,与荛童牧孺肩相摩,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潭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侯当辍食迎门,曲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间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9.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稻田泱泱,居然十弓衍:扩展,延伸
  B.若将真耒耨稻田之为者秉:持,拿
  C.而主人初末之也识:记述,记载
  D.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幸:有幸,幸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过人的识见和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②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③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
  ④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⑤顷赖氏寇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谭笑扫空之
  ⑥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⑤⑥
  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的笔墨不是屋室而是优美雅致的园圃,作者从屋顶的命名中揣测园主的隐逸之志,这比一般作记的人高出一筹。
  B.第三段用生动;传神的文字表现辛弃疾的大将风采。例如,以“如挟毚兔”喻其剽悍勇武,以“束衔马枚”状其军纪整肃等等。
  C.第四段富于情味地描述着“稼轩”完全修建好后老友相聚的图景,散淡飘逸,其乐融融,体现了两人相投的志趣和真挚的友情。
  D.本文既充满对辛弃疾志向和才干的高度赞扬,也表明了对他壮志未酬便欲退隐躬耕的惋惜和规劝。借记园发挥,深化了文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3分)
  (2)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谭笑扫空之。(3分)
  (3)此志未偿,因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参考答案: 9.D幸:希望
  10.D②是表现辛弃疾的隐逸情调;③是表现辛弃疾的忠义。
  11.C作者想象的重逢场景是在辛弃疾成就了大功业之后,借此委婉地表明态度:隐居应是最后的归宿而非现在的选择。
  12.(1译文:它的长度是一千二百三十尺,宽度是八百三十尺,界限分明,平坦,可以建造房屋来居住。
  (2译文:不久赖氏叛乱发生,由潭州迫近江西,两地震惊,幼安在谈笑之间就把叛军扫荡一空。
  (3译文:这个志向还没有实现,就在山林泉石之间放浪形骸,跟着老农学习种庄稼,不是太不应该了吗?
  【参考译文】
  州城北面大约一里左右的地方,原有一片空旷的地方,三面依附着城墙,前面枕着一条像玉带一样清澈的湖水,它的长度是一千二百三十尺,宽度是八百三十尺,界限分明,平坦,可以建造房屋来居住。但是以前来勘查住宅基地的人,都没有发现这块地方。天生的一块好地方,要挑选合意的人,这样以后才能给他。
  济南府的辛幼安最后来到这里,一下子独占了这个地方。盖了一百间房以后,才占了十分之四的地方。于是空下左边的地作为园圃,大片的稻田居然延伸到五丈远的地方。设想自己将来卸任回家,一定要在这里亲自耕田,所以在高处建了一座房屋,下面靠近稻田,这就是“稼轩”。给田边修建的亭子取名“植杖”,好像真的要拿着锄头耕田种地一样。东边的山岗,西边的土丘,背面的田庐,南边的山麓,青色的小路通向竹林,锦绣般的路边种植着海棠。在小山汇集的地方有楼阁,在树影婆娑的地方有房屋,要漫步有亭台,要洗砚水中有洲渚。都大致安排布置好了,在既定的时间里一一完成,而主人一开始并没有记下这些。他画了图交给我说:“我很喜欢我的稼轩,请为我写一篇记吧。”
  我认为辛幼安本来是中州才华出众的人,满怀忠心义气,在南国彰显闻名。齐地的叛贼乘他南下之机背叛国家,辛幼安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像逮住一只狡兔。命令军队束住马嘴,兵士口中含枚,艰难辗转向西进军淮水,整天整夜没吃一点东西。雄壮的声威和英勇的气概,使那些怯懦的人都为之奋起,皇上召见他不由得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察知,受到重用,列位九卿,担任两路转运使,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氏叛乱发生,由潭州迫近江西,两地震惊,幼安在谈笑之间就把叛军扫荡一空。如果遇到机会到来,让他带领中原人收复国土,那周瑜,谢安的功业啊,他一定足以建立。这个志向还没实现,就在山林泉石之间放浪形骸,跟着老农学习种庄稼,不是太不应该了吗?
  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所适从,不能够被人重视,才应当赶快穿着蓑衣,醉卧在牛背上,和打柴放牛的孩子混在一起。希望在我没有变老的时候,来得及看见幼安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衣锦荣归,尽享大屋深宅的快乐,戴着斗笠,划着小船,迎风于玉溪之上。通过管园的人向内拜见说:“这是曾经为稼轩出过力的人。”幼安定会停下吃饭,到门口迎接,与我联席而坐,握手相视而笑,拂着壁石刻的《稼轩记》细细读来,大概我不算生客吧。
  辛幼安名叫弃疾,现在带着右文殿修撰的职衔,第二次任江南西路的安抚使。
  13.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解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2.第一处通过虚词“也”放在句末判断,第二处通过对话标志“曰”判断,第三处通过发语词“唯”放在句首判断,第四处通过“也”判断,第五、六处通过疑问句式判断,也可以通过和后一句“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保持句式一致来判断。
  3.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这么几条: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二、找名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六、辨句式,定句读。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为”等是固定句式。
  做完后,还应检查两点: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