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①,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孔、孟所以为孔、孟者,皆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①劘mó,削。切劘,切磋之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 属:连缀,写作
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敝:衰败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矜:同情
D、则谁不可诛耶 诛: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众好之,必察焉 B、其既往之过
盘盘焉,囷囷焉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D、不惑于众人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以其无礼于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京师曾向段缝介绍曾巩其文,但没有介绍曾巩的为人,而在本文中他特别回顾了回江南后与曾巩的交往,表明自己所写乃眼见的真实的曾巩。
B、作者用“勇于适道”高度评价了曾巩的为人,认为他虽然不无缺点,但坚持正义的雄心,恐怕是无法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的。
C、作者指出对曾巩的诋毁是“愚者”对“贤者”的嫉妒和诽谤;尾段末,先引孔孟的话,再举匡章的例,由一般推到个别,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事实,立论有依据,层层深入,令人心服,充分表现出王安石和曾巩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3分)
译文:
(2)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3分)
译文:
(3)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4分)
译文:
9、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A、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B、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C、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D、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