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垂:流传
B.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戾:罪行
C.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捐:捐献
D.心之所虑,何向不济济:成功
5.下列加点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乐毅伏而垂泣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食户三万,何德堪之②何可胜道也哉
C.①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①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说自己生活在汉末动乱割据的时代,虽然有一定的抱负,但今日的尊贵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心愿。
B.曹操把平定安天动乱和个人的际遇相联系,意在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社会责任,而非个人野心。
C.曹操通过乐毅、蒙恬的事例,表明了自己对忍辱负重、报恩忘身的品德的敬重,对朝廷、皇上的忠诚。
D.曹操深感不能功高盖主,所以奉还了大部分封邑,他还坦然陈述自己不交还兵权是因为时机不成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答:
(2)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答: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