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文言文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元纮,字大纲。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①,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改好畤令,迁润州司马,以办治得名。开元初,为万年令,赋役称平,摧京兆少尹。诏决三辅渠,时权家皆旁渠立硙,筑堰争利,元纮敕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民赖其恩。三迁吏部侍郎。会户部杨玚、白知慎坐支调失宜,贬刺史,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荐元纮。帝欲摧为尚书,宰相以资薄,乃为户部侍郎。条陈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谓可丞辅。赐衣一称、绢二百匹。明年,遂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清水县男。
元纮当国,务峻涯检②,抑奔竞,夸进者惮之。五月五日,宴武成殿,赐群臣袭衣,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纮及萧嵩,群臣无与比。是时,废京司职田③,议者欲置屯田。元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以闲手耕弃地,省馈运,实军粮,于是有屯田,其为益尚矣。今百官所废职田不一县,弗可聚也;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若置屯,即当公私相易,调发丁夫。调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为屯,古未有也。恐得不补失,徒为烦费。”遂止。
后与杜暹不协,数辩争帝前,帝不怿,皆罢之,以元纮为曹州刺史,徒蒲州,引疾去。后以户部尚书致仕,复起为太子詹事。卒,赠太子少傅,谧曰文忠。
元纮再世宰相,有清节。其当国累年,未尝改治第宅,僮马敝弱,得封物赒给亲族。宋璟尝叹曰:“李公引宋遥之美,黜刘晃之贪,为国相,家无留储,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之!”
(选自《新唐书•李元纮传》,有删改)
【注】①硙(wèi):水磨。②涯检:极力约束。③职田: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趣:意向
B.会户部杨玚、白知慎坐支调失宜会:正好,恰巧
C.元纮敕吏尽毁之敕:告诫,嘱咐
D.免庸则赋阙于国阙:通“缺”,缺失,有损失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李元纮关心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
②改好畤令,迁润州司马,以办治得名
③元元纮敕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民赖其恩
④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荐元纮
⑤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纮及萧嵩,群臣无与比
⑥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6.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元纮年轻时端庄谨慎,在京兆少尹任上,他不屈服权贵,面对太平公主的权势,他无所畏惧,“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足见其坚决的态度。
B.有人在废置京官的职田后想设置屯田,李元纮却认为军务与国政情况不同,内地与边境制度相异,如果在内地设置屯田,对国、对民没有益处。
C.李元纮为政能关心百姓生活,政绩卓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后来因与杜暹不和,两人多次在皇帝面前争辩,皇帝不高兴,两人都被罢官。
D.宋璟曾称赞李元纮,说他引荐宋遥这样的人才,罢免刘晃这样的贪官,做了国相,家里没有积蓄,即使季文子的德行,也不能超过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条陈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谓可丞辅。(5分)
译文:
(2)其当国累年,未尝改治第宅,僮马敝弱,得封物赒给亲族。(5分)
译文:
●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