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B、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C、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D、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欤?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源,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欤?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士之力也贵:以……为贵
  B.是以君王无羞问亟:多次
  C.寡人自取耳病:缺点
  D.言要道已矣备:详尽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东西南北,敢不服B.何不吉有哉
  四境之内,不有求于王是以明乎士贵也
  C.君子可侮哉D.制破焉
  不入虎穴,得虎子金就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4分)
  译文:
  (2)、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4分)
  译文:
  (3)、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A
  人不用学习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思考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识。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的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的。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无需别的,也能通达天下的道理。
  11.C
  12.B
  13.、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在统治地位,没有那种实际的,喜欢那种虚名的,必然用傲慢奢侈行事。
  士人生在偏僻乡野,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不尊贵显达了,但是身体和精神不完整独立。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不说话,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平民居住在乡间。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诸侯国有上万个。什么原因呢?贤能的原因,是得力于重用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三千。到了现在,面向南方称王的,才二十四位。由此看来,不是政策的得失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国君在统治地位,没有那种实际的,喜欢那种虚名的,必然用傲慢奢侈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愧疚。以此成就他的道德,在后世扬名立功的,尧、舜、禹、汤、周文王是这样的人。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学些什么,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贱一定是根本吧。’并不是那种孤寡的人,生活困窘、地位卑微,诸侯君主用自称,难道不是别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贵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称贤明的君主,这是因为明白士人是可贵的。”
  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听到了君子的高论。希望您收下做学生。”颜斶辞谢,离开,说:“玉生在山中,雕琢就破坏了,不是不宝贵了,但是那璞玉不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不尊贵显达了,但是身体和精神不完整独立。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行再拜礼辞谢离去。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