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政席,尊醮③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之礼,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自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④摈:道“傧”,傧相。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    诎:屈从
  C.请鬻于世       鬻:卖
  D.免人于厄       厄:困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载而与俱归
  ②以其求患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C.①而申知已
  ②胡为遥遥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城予赵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参考答案: 3.A【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A项“暴”,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应为“突然”。】
  4.B【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A项“之”,一为代词,他;一为助词,无实义。B项“而”,两者皆表顺承,无实义;C项“乎”,一项相当“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一项用在句中,表停顿。D项“以”,一项表凭借,译为依据;一项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5.B【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的信息。】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见到(齐国的使者,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回答说:“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走出来,请来相见。说:“刚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我能够因为言辞而不被你嫌弃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重新安排席位,敬酒,很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做上等客人。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