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历考试>高考

问题:[文言文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二(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方括号中古人的注解),回答18——24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①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②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③之阴,而右天溪④之阳,庐、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注: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右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作为西河守。文侯死,遭人陷害,逃奔楚国。不久任楚令尹,辅佐悼王实行变法。他严明法令,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为旧贵族杀害。②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③天门:山名。④天溪:水名。
  18.下面一句话中“重”字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1分)
  是重危也。
  (A)zhòng重大的(B)chóng重复
  (C)zhòng更加  (D)chóng重新
  【答】[  ]
  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红的字和题目中带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19.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2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D)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答】[  ]
  20.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2分)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D)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答】[  ]
  21.“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2分)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答】[  ]
  22.本文中夏桀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2分)
  A.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南。
  B.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北。
  C.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南。
  D.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北。
  【答】[  ]
  23.古注中所引史迁、扬雄的观点和注者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理解是(4分)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史迁的意见。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还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扬雄的意见。
  C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D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表述方式不同而程度并无差异。
  【答】[  ]
  24.根据古注,可以知道原文中吴起的这些话又见于哪一部古书?(2分)

参考答案:
  18.C 19.A
  20.D 21.C
  22.D 23.C
  24.《史记》,有错别字不给分。

  参考解析

暂无解析!

微信端